第367章 党争见红(1 / 2)

复山河 新海月1 5373 字 1天前

第367章 党争见红

「陛下,山陕两省的纷争,一时半会儿难以分出对错,

不如先让三司衙门调查,待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进行处理也不迟。

当务之急,还是流窜到山西的叛军。」

岳铭宇率先表明立场。

内心深处,他在不断祈祷,千万别换人。

受叛乱的影响,大虞朝落马的官员,多不胜数。

以至于吏部的官员预备库,第一次出现了不足。

以往那些没有关系背景的官员,也在这一轮大洗牌中,得以更进一步。

弊端同样非常明显,许多官员自身能力有限,也被安排到了重要岗位上。

许多地方被搞的一团糟,行政效率进一步下降。

现在正等着皇帝重开科举,为朝廷补充新鲜血液。

「岳爱卿言之有理,现在这种时候,确实不适合大动。

山陕两省的纷争,内阁督促三司衙门,尽快调查清楚。

关于平叛事宜,诸位爱卿可有对策?」

永宁帝点了点头说道。

让三司衙门调查,相当于和稀泥。

涉及到两省官员,朝廷要派调查组,最少也要两地恢复太平才行。

不然京中的官老爷们,可不会冒死前往调查。

真若是想要追责,让锦衣卫调查,比三司衙门效率高多了。

可是作为皇帝,需要从大局上考虑问题。

陕西刚经历兵祸,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

山西正在经历兵祸,同样不适合调整官员。

纵使有问题,也只能先把事情压下来。

后续要不要秋后算帐,那要看未来的局势发展,

内心深处,永宁帝隐隐有一丝后悔。

早知道局势这麽发展,就不该把勋贵系的支柱,都给派去前线。

镇压白莲教的行动,确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他想问策的时候,找不到人啊!

下面这帮大臣,忠心是有的,架不住能力有限。

尤其是涉及军事的时候,更显得相行见拙。

关中叛军能流窜到山西,固然有地方官失职的缘故,但更多还是朝廷战略部署失败。

「陛下,为今之计,只有调集大军进行围剿。」

罗泽风志志的回答道。

他能够坐上兵部尚书的位置,纯粹是大家都知道这个位置烫屁股,根本没人参与竞争。

顶着知兵的名头,稀里糊涂的,就被「众望所归」。

原本他还抱有一丢丢侥幸心理,认为大虞的局势没有那麽糟糕。

担任兵部尚书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太过理想化。

大虞的真实现状,比预想中糟糕十倍。

帝国上下能打的军队有限,最能打的两支武装力量,都有做大的迹象。

辽东镇桀骜不驯是公开的,勋贵系的一众武装,同样不是省油的灯。

这些军队依旧忠于朝廷,但不是文官控制的朝廷。

偏偏文官阵营的大佬们,又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通过兵部掌控全国军队,

前任兵部尚书为了镇压叛乱,只能放任勋贵系做大,被文官阵营视为叛徒,只能灰溜溜的离开。

换他到了位置上,此刻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

「具体点儿?」

永宁帝不爽的问道。

调集大军围剿,这种笼统的回答,根本不是解决方案。

想要具体实施,最少要先确定从什麽地方调兵?

调动多少兵马?

由谁负责领兵?

所需钱粮几何?

什麽时候出兵?

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全部都没有涉及,根本不像是解决问题的。

相比前面几任兵部尚书,罗泽风的能力,明显逊色了不少。

「陛下,南方的局势逐步好转,或许我们可以从前线抽调一个镇回援。

另外再从京营中抽调两团营,联合山西的军队,共同组成平叛大军。

统帅人选,臣这里有三个人选推荐。

分别是兴国公后裔,江西第一镇总兵秦天瑞。

南阳侯后裔,湖广第一镇总兵刘启峰。

平原侯后裔,湖广第二镇总兵叶弘昌。

此三人均有大将之才,足以担此大任!」

罗泽风硬看头皮回答道。

不是他想要重用勋贵系的将领,纯粹是迫不得已。

举荐将领是需要担责的,万一推上去的主将在前线遭遇大败,他这个兵部尚书也要跟着倒霉。

为了降低风险,那些没有显赫战绩的武将,直接就被他排除掉了。

剩下有显赫战绩的将领,要麽出自九边,要麽来自勋贵系。

九边的的部队抽调了好几次,剩下的都有重任在身,不适合大规模抽调。

兵力有盈馀的,也就辽东镇。

不过辽东镇情况特殊,朝廷压制还来不及,根本不可能大力提拔他们这一系的将领。

一系列排斥之后,最适合担任主帅的将领,全都是勋贵子弟。

推荐这三人,那是他们背后的三家都在京中大爆炸中团灭,剩下的都是旁系。

能混上现在的位置,已经耗尽了家族遗泽。

此人送上的人情,对三人来说,属于雪中送炭。

万一他们争气,重回了勋贵巅峰,这笔政治投资就是血赚。

「罗尚书,南线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不宜进行兵力调动。

万一因为抽调兵力,导致战线出现缺口,让傅逆冲出了包围圈,那就前功尽弃了。

为了大局着想,兵部还是另选贤能吧!」

左都御史赖耀华当即反对道。

京中和南方各省的兵权,大都落入勋贵系手中,倘若再让对方的人出任主帅,那麽山西的军队也会打上勋贵系的标签。

以往他们鄙视勋贵子弟混吃等死,现在这帮家伙突然奋斗起来,更令他们棘手。

不同于寒门子弟,这些家伙不用走科举路线,也可以入朝为官。

原本禁铜勋贵子弟的潜规则,也在平叛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朝堂上的官帽子一共就那麽多,勋贵系拿的多了,势必会挤占正统科举出身官员的机会。

对他们这些把持科举的文官世家来说,勋贵集团已经成为最大的竞争者。

「施靖明,辽东第二镇总兵。

施靖林,辽东第三镇总兵。